【宝石之国·随笔】法斯:一场可持续性自杀

成佛之旅是磨难之旅 。

经历痛苦才能大彻大悟 。

当下,只有不断对自己重复催眠上述两个句子,才能勉强吊起自己对《宝石之国》的积极期待了。

法斯的人生旅程是让人难过的。他不断地奔跑,不断地跌倒。他不断东拼西凑,破碎又重组,积攒起种种见识能力,见证着与最初的那个孩子渐行渐远。

《宝石之国》格外残酷的一点就是法斯每次成长,都伴随着失去一部分重要的记忆,这是成熟的代价。记忆是人格形成的基石。法斯却必须一次次自我删除后再重建人格。自杀只是一次性地抛弃肉体,法斯的磨难更甚,他要一点又一点剔除自我的存在,正如一场漫长的可持续性自杀,而谁也不知道在这场磨难的终点,法斯将要吞下的结果是什么。

为了增长力量和智慧,为了追逐自己的初心,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,不断地付出代价……失去天真,失去四肢,失去朋友,失去记忆,失去头颅单眼,失去善良……初心已然化为泡影,自己也落得面目全非。最初的那个法斯,那点残余的人格,就像是黑暗中颤巍巍的风中之烛,偶尔回光返照,随时都会熄灭。现如今众叛亲离,苟延残喘,逃回最初的起点,看到海崖上的岩窟中,自己留下的早已腐烂的博物志,正像现在这个支离破碎,濒临崩溃,人不人鬼不鬼的自己。

二百年的不见天日和最后一搏的失败让他彻底疯癫。月人王子的阴险,地组同伴的决绝,月组同伴的愚昧……现在看来魂骨肉并没有谁比谁强,不过应了三毒而已:魂贪,肉嗔,骨痴。还有爱。矛盾的爱。爱让金刚不愿看到法斯受苦,希望为他超度解脱,爱让金刚迟迟无法超度自己眷恋的宝石乐园,让法斯孜孜所求成为空谈。自私和无私的爱在这里已经没有区别的意义了。它们对法斯来说都是诛心的折磨。如果法斯的精神是一片荒原,金刚的感情便毫无意义,可一片荒原中还有唯一一株花顽强生长,这株花便格外刺眼,格外显得除她以外的一切是那么的凋敝破败。爱在文艺作品中通常承担着拯救者的角色,可对法斯来说,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实在太讽刺了。

爱让人有所挂念,这是涅槃的枷锁。若是无爱恨,则彼此无羁绊。可法斯遍寻不得,以至于绝望到想通过毁灭羁绊的对象,从而解脱一切。从向往普度众生,到化身修罗厉鬼只求屠尽宝石,好令金刚的爱失去对象,不再有意义,也不再有阻碍超度的挂念。佛教有六道。法斯背后,合金组成佛光似的图案升起,他似哭似笑,怒目狰狞,恐怕是入了阿修罗道。

法斯没能开始杀戮便被月人王子的谛听巨兽再次物理超度,等待他的却是月人的记忆修改。我不知道法斯已经摇摇欲坠的人格该怎么办。现在已是大破,大立不知还在何时。我只希望他能找到灵魂的平静。

这个故事原先似乎在讲成长,现在看来成长意味着扭曲,求索意味着迷茫,追寻意味着失望,执着意味着虚无。

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如何看待涅槃这个贯穿故事的线索。是悟道成佛的解脱,还是无限陨落的虚无?是追求圆满,还是逃避现实?

以现在的灰暗基调来看,后者并不是形式逻辑不通。可我还是愿意这是一个造梦的故事。在这个瑰奇的梦境中,人有完善自我的能力,人有面对困境的韧性,人有不畏心魔的勇气。不是满足于做残缺的魂骨肉,等待着堕入虚无,一笔勾销种种不如意,而是坚守人能使自己,也能帮助他人,成为“大写的人”的尊严。

这是法斯一直在坚持的道路。学习,犯错,误入歧途,从头再来……他从不谙世事的磷叶石一点点变成复杂而立体的人,比这种世界中任何一个存在都更加完整。这或许是非常存在主义的观点:存在先于本质。而人通过无数次的选择,塑造、定义了自己的本质。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。

法斯走到了一个即使他现在选择放弃,也并不会被视作软弱无能的关头。回想起故事开头那个天真烂漫的磷叶石,就此结束,放过自己,看上去是如此地有说服力。但作为一个诞生中的“人”,一个尚在彷徨的“佛”,我仍然暗自期待法斯能继续走下去。

毕竟,身而为人的痛苦是如此深沉,可它们与为人的美好紧紧纠结。没有了痛苦的对立,美好也就丧失了光彩和意义。意义的坍缩,才是黑洞般吞噬一切的虚无。若是能坦然面对众生皆苦的永恒诅咒,却仍然不改普度众生的宏愿,这便是大能大悲的佛了。

评论
热度 ( 22 )